2023年4月22日,浙大城市学院包伟民教授做客永利集团“侯外庐学术讲座”第二百七十六讲,为师生们带来了《数据、货币、理论:中国传统经济通胀关系再思考》的学术讲座。yl12311线路检测王善军教授主持,校内外近200名师生聆听报告。
包伟民教授长期致力于宋史,尤其是宋代地方财政史的研究。讲座伊始,包教授从对香港岭南大学刘光临先生所提两宋间物价指数增长了3.6倍而使得南宋实际财政收入“不增反减”观点的质疑,引出如何看待史籍所载的宋代国家财政中货币收入数据的问题。
包教授首先指出,由于两宋之际理财机构和理财制度的变化,中央财政统计口径已大为收缩,南宋中央财政货币岁入具有局限性与分散性。李心传《建炎以来朝野杂记》所载并非是当时全国财政总岁入,不能直接拿来与北宋时期的相关数据比较。
包教授进而分析,由于地区、季节和官私交易场合差价的存在,宋代全国范围的普遍性物价指数难觅。就货币制度而言,又存在币种繁多、陌制混乱、贯文不清、实值与虚文交错等因素。因此,厘清数值背后真实的物价水准更为困难。不过,包教授指出,由于绢帛作为商品的特殊性,其价格走势,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物价总体的变化。据相关统计,东南地区的绢价,经过宋夏战争期间和徽宗时期的上涨之后,在绍兴宋金和议之后至端平宋蒙开战前的承平时期,较为稳定,与北宋后期持平。因此,刘光临提出两宋间物价指数增长了3.6倍的论点不可信,据此得出南宋财政收入“不增反减”的结论也就无法成立了。
包教授最后提示,由于历史文献资料的零碎性,几乎所有数据涵盖的历史信息都有可能是有限的和片面的。史学工作者在引用解读时,一定要考虑数据的统计口径与生成机制。现代社会科学的一些范式,在用于分析历史时期的人类社会时候,必须充分注意社会背景变化可能造成的不配套问题。利用当今的物价指数工具推算宋代财政收入就面临如此困境。
整场讲座中,包老师旁征博引了大量宋代日常生活中的事例,帮助听者“重返”传统经济活动的历史现场,让深奥的财政史变得鲜活生动。讲座结束后,包老师与在场同学积极互动,就宋代会子的功能与属性、数字人文研究中的数据采集陷阱等问题作了精彩解答。
学者简介:包伟民,1988年获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,先后任教于杭州大学、浙江大学、中国人民大学。2012年度教育部“长江学者”特聘教授,现为浙大城市学院教授。研究领域主要集中于宋代史、中国古代经济史及东南区域史等方面。代表作有《江南市镇及其近代命运》(1998)、《宋代地方财政史研究》(2001)、《宋代城市研究》(2014)、《陆游的乡村世界》(2020)等;主持编纂《龙泉司法档案选编》五辑96册(2012—2018)等大型文献图书;主编《唐宋历史评论》集刊。